【夏至】
夏至有三候:初候鹿角解,二候蜩始鳴,三候半夏生。《逸周書·時訓解》中也說:「夏至之日鹿角解,又五日蜩始鳴,又五日半夏生。」那麼,何爲「鹿角解、蜩始鳴、半夏生」呢?
古人認爲,鹿角向前而生,在方位上屬於陽,到了夏至這天,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晝最長的一天,陽氣達到了最盛,然而物極必反,過了夏至,陰氣開始萌動、陽氣開始衰落,於是,象徵著「陽」的鹿角便開始脫落,這便是「鹿角解」。
夏至之後,樹上的蟬鳴開始交響,山裡的蟬聲更是巨大,午後獨自在人煙稀少的山路上散步,其實會被大蟬的鳴叫聲嚇到。雖有些嚇人~但山谷裡的蟬聲,因樹梢的高低遠近,山谷的深淺,會有忽近忽遠的360度立體感,另有欣賞的角度。蟬並非整個夏季都在鳴唱喲,只有在夏至以後,才會逐漸多起來。在人們沒有察覺的細微處,是夏至後草木漸漸變得陰溼,適合蟬的生存,自然就開始活動了,這便是「蜩始鳴」,蜩[tiáo],便是蟬,所以「蜩始鳴」也稱爲「蟬始鳴」。
等蟬聲漸多的時候,一些喜歡陰溼的灌木和蕨類植物,會在小滿前後,受到熱氣熏蒸而死亡或者「沉睡」。但背陰的溼地,半夏等植物反而會開始萌芽,這便是「半夏生」。
古人以夏至爲分界點,將陽極陰生、陰陽轉換、周而復始的哲學理念,融入到了對物候的觀察和思考中,總結出了這樣簡單凝練的句子,智慧又不失實用,深得自然辯證法的三昧。
|